楚天金報訊
□本報記者解鴻震 張樂克 實習生趙靜文
在漢6所高校,一年的發明專利授權量總和為何不如一個浙江大學多?楚天金報記者暗訪後發現,由於科技成果轉化審批難,轉讓正道難走通,導致私下交易成風。
據一位科技界人士向楚天金報記者透露,發明成果經私下交易後,大量流失到外省,預計流出量占總量的三成左右。“高校發明成果,被一些教授進行了私下交易。”調查中,記者屢屢聽到這一說法,但當請其講幾個案例時,對方則稱“這事太隱蔽,不好說”。
幾經周折,楚天金報記者通過一家專利代理機構“結識”了在漢某高校教授、博導李傳利(化名)。李教授開出100萬元的專利合作金額後,還為記者所要創辦的“公司”頻頻出主意,一條專利流失灰色產業鏈逐漸浮出水面。
■ 記者暗訪
接觸中介:
專利轉讓人“浮出水面”
是哪些人在私下轉讓科技成果?由於正常途徑很難找到採訪案例,記者只得隱瞞身份,試圖通過專利代理中介機構尋找相關線索。
在網上一搜索,記者找到了設在武漢的近20家知識產權事務所或專利代理事務所。這些專利代理機構的辦公地址,主要設在武漢幾所知名高校附近的寫字樓里。
記者假裝自己是一名準備創業的大學生,急於尋找市場前景良好的發明專利,然後給這些專利代理機構一一打電話。其中7家在電話中稱只代理申報專利,不開展專利轉讓業務;有4家機構的工作人員稱,想購買專利的話,需要找事務所老闆直接談,“這種資源都在老闆手裡”。
北京設在武漢的一家知識產權事務所分支機構負責人稱,向他們咨詢購買專利的人,“你不是第一個,電話很多”。但當記者請他介紹一位高校教授及其發明專利時,他則稱“需要當面談才好,電話里沒法說”。
記者繼續向武漢一家專利代理事務所“求助”專利時,該所工作人員劉芳(化名)聽了記者欲創業的“實際情況”後,先問準備投資多少開公司。當記者說首期投資1000萬元時,劉芳呵呵一笑,“那可以。如果投資少了,很多教授都懶得跟你見面”。隨後,劉芳主動介紹了一個項目,並提供了發明人——某高校教授、博導李傳利的電話,“你們先聯繫一下,如果談不攏,我再幫你找其他教授”。
記者假裝跟劉芳開玩笑說,如果自己與李教授合作成功,李教授定會重賞她。劉芳笑著說,“哪裡哪裡,私下裡幫幫忙而已”。
隨後,記者從某高校官方網站上查詢到了李教授的基本信息,跟劉芳所介紹的一致,手機號也一模一樣。
初見教授:
免費兼職博士成了合作附加籌碼
在電話中與李傳利教授約好後,2月20日下午,楚天金報記者與他如約見面。在其所屬高校的賓館門前碰頭後,李教授徑直將記者引到學校一處僻靜招待所休息廳。
寒暄過後,記者提出想瞭解李教授持哪些專利。不料,李教授反請記者先介紹一下個人情況。看得出來,李教授已經不是第一次做這樣的接觸。記者謊稱自己大學畢業後打了兩年工,現在想自己開公司。今年春節回家時,正好聽說一親戚在廣東做電子產品生意,親戚欲拿出1000萬元投資新項目,為轉型做準備。“其實,我負責開公司找好項目,親戚負責幕後投資。”聽記者這樣介紹,李教授信以為真,笑了笑,“若真投資好項目,1000萬元恐怕還不夠”。
接下來,李教授話匣子一下打開了。聽說記者想購買一項市場前景好的朝陽行業發明專利,他提到自己多項發明專利,並重點推薦了一個新項目。
記者提出,聽說從學校里買專利,程序很複雜,“我們就是想儘快掌握技術,把公司早日開起來”。這時,李教授突然湊近記者,低聲說,“那我們還可以私下合作”。李教授介紹,雙方可以繞開學校,簽一個100萬元的合作協議,自己將一個科研成果轉讓給記者所開的“公司”,由公司去申報發明專利,甚至發明人都可以寫記者和老闆的名字,而不提李傳利。
“我有幾項專利了,已經不在乎名了。”李教授說。記者不禁問:“這筆科研成果的研究經費誰來承怠崩罱淌諍嗆且恍Γ骸罷餑憔筒揮霉芰耍@鎘邢殖傻氖笛槭液塗蒲刑跫揮媚忝竊僂肚!�
為幫助記者早日將“公司”開起來,李教授還承諾,一旦合作,可以帶記者去參觀同行企業的生產線,瞭解具體如何運作。同時,他還承諾:“可以派幾個我帶的博士生到你公司里幫忙做技術開發,工資不用你們開,社保也不用辦,多省錢!當然,公司每月若給他們幾百元的獎金,他們會幹得更起勁。這批博士畢業了,我又招了下一批,你們接著用嘛。”
此外,李教授還提出,等公司今後招聘了技術人員,自己可以隨時帶著技術人員到競爭對手企業中“參觀學習”。為證明這種合作模式的可行性,李教授又專門講了他在外省的幾個類似合作項目。
話越說越多,李教授不經意間還透露出,去年,他以個人名義投資100萬元,作為大股東在南京註冊了一家公司,並由弟弟負責打理,今年產品就可以上市銷售。
再次接洽:
參觀上市公司道明公私合作好處
為充分挖掘出李教授乾私活背後,所蘊藏的一條專利流失產業鏈,2月23日,記者致電李教授,希望能早日去相關企業“參觀學習”。李教授爽快答應,併在當日就敲定,於2月26日下午去光谷一家知名企業。
2月26日,記者與一名假扮成“出資人”的同事,與李教授在高校會合,一同前往光谷一家知名企業參觀。一路上,李教授興緻勃勃地向“出資人”講述著具體的合作模式。與第一次見面相比,李教授對記者更加信任,說話也沒有了顧忌,講得更加具體。
李教授表示,記者所要創辦的公司,如果想早日開起來,就離不開申報高新技術企業這一資質。“專利是申辦高新技術企業的必備條件之一”,他建議,記者先以公對公的形式,從學校購買一項他的專利,“學校開價五六十萬元的專利,我可以幫助內部活動一下,把價格壓到30萬元”。
當記者對此表示出質疑時,李教授又進一步解釋,“價格壓低一半沒問題,你要相信,在學校里,一個教授還是有些能量的”。李教授強調,如果一開始就私下合作開發,等企業申請了專利並獲得授權,至少需要兩三年,那時再去申報高新技術企業,時間耽誤不起。而現在,可以先拿個學校專利去申報高新技術企業。“當這30萬元到賬後,其中10萬元可能會划到學校的公共賬戶上,20萬元會划到科研專管經費賬戶上。這20萬元,只有我有權利來花,但又不能取出現金,只能再用作科研資金。那時,我們再繼續私下裡合作,用這筆錢去為你們搞科研,你們再給我們些費用,不就變現了嗎∧忝槍疽部梢越謔∫恍┭蟹⒎延謾6園桑俊崩罱淌諞豢諂萊雋斯⑺剿睾獻韉摹昂麽Α薄�
言談間,一行人來到光谷這家企業,想不到,居然是一家上市公司。見到該公司技術負責人,李教授謊稱記者是其學生,來學習一下,對方也沒多問,換上鞋套,就徑直進入封閉的生產車間。生產線上,數百萬元的進口設備在運行著。
參觀間隙,當記者小聲問李教授是如何與該公司進行合作時,他稍微笑了下,“等以後我們成功合作,你就明白了”。
離開這家公司後,李教授又主動提出,可以帶記者去看看他們學校的國家級實驗室。一進實驗室的門,幾名工作人員主動跟李教授打著招呼,“我帶的幾個博士生,都在這裡搞科研。這裡的科研設備,我們隨時可以用”。
末了,記者提出去李教授的辦公室看看時,他又將記者帶到首次見面的僻靜招待所,“今後成功合作了,會有機會給你們看”。
■ 對話實錄
記者:如果繞開學校,公司具體該怎樣跟你合作?
李傳利:咱們私下裡簽一個協議就行啦,跟學校沒關係。比如,你們公司給我出一個技術課題,我在學校帶著團隊去研究,成果出來後,給你們去申請專利就行了嘛。
記者:咱們這是第一次,需要簽多大的單子?
李傳利:可以先嘗試一下,就百八十萬吧,這是個打包價,不算多。因為除了這項發明成果可以轉讓給你們,我還可以為你們提供技術支持,包括我做技術顧問、派我的學生去你們那兒做先期的技術開發。你們不用開工資,又不用繳社保,多划算。如果你們需要高工,我還可以幫你們去“挖人”。
記者:我們這種私下合作,萬一被學校知道了,它會不會告我們?
李傳利:這個不用擔心,學校怎麼會發現呢?即使知道了,有我呢,在學校里,我還是有些能量的。所以說,建議你們再通過學校買我一個現成的專利,二三十萬的事。接下來,我們私下裡就可以更大膽地深度合作了。
記者:你們利用學校的科研資源乾私活,學校就發現不了?
李傳利:學校哪有精力管這,只要學校佈置的任務,我們如期完成,其他的,我們在搞什麼科研,學校都不管。基本上,是我們自己說了算。
■ 專家分析
專利私下交易因利益驅使
為什麼專利私下交易會如此受高校教授們歡迎?一位專家道破天機。他說,這種專利私下交易,主要分三種情況,第一種是直接轉讓現有專利,雖然專利所有權在學校,但由於學校疏於管理,也很難追究到底,“這種情況畢竟有風險,所以近年來很少有教授再這樣操作,即使有,也是一些轉讓金額很小的專利”。
第二種情況,就是一些大學的資深教授,自己的一些職務發明成果不在學校申請專利,而是直接轉讓給外地企業,讓企業去申請專利,“你想啊,資深教授本身已經有多項專利在身,已經不在乎什麼名了,職稱評定也用不著專利了,只要有利可圖就可以了”。記者在劉芳那裡也聽到了類似的說法,“以合作開發的形式,教授帶學生在學校實驗室里做項目,做好了再給其他企業去申請專利。不聲不響,學校根本不知道。這當中,尤其是幾十萬元的小項目,又不用開發票,採用這種模式的很多……”
第三種情況,就是不在學校申請專利,企業也不需要申請專利,而是直接轉讓技術,這樣就更無懈可擊。該專家表示,後兩種情況存在的可能會比較多。
■ 高校回應
學校管不住教授的腦瓜子
對於高校教授私下交易發明專利的說法,某高校一位處長直搖頭,“不可能,教授在職發明的專利屬於職務發明,所有權是在學校里,私下交易是犯罪,哪個教授敢踩這條紅線?”該處長稱,即使這些發明專利被教授私下交易了,但所有權還在學校,就是有企業私下買了這種專利,也隨時面臨著被學校起訴侵權的風險。
接下來,該處長又說:“當然,不排除某些教授為了規避專利私下交易的風險,會將原來的專利稍稍改動一下,變成新的發明成果後私自賣給外地企業,由企業去重新申請專利。”該處長指著自己的頭說,“專利都在教授們這裡!你說,學校能管住他的腦瓜子嗎?學校沒精力管,也管不住,關鍵是很難取證。”
■ 教授心聲
不願看著自己的“孩子”沒了
“教授乾私活,不算什麼稀罕事,這在業內很常見。”面對記者的採訪,不到40歲就已是某部屬高校副教授的劉陽(化名)這樣說。
劉教授說:“教授之所以乾私活,還是因為有市場。”他表示,國內一些中小企業受實力所限,不可能常年養著一批科研人員。他們通常會將技術外包給高校的一些教授私下裡去搞開發,按項目算,幾萬、十幾萬、幾十萬元的單子都有。
提到科技成果私下交易,劉教授說:“其實,大家也很無奈,因為公開交易手續複雜,時間長。等審批完了,說不准專利已經失去競爭力,談好的合作都廢掉了。專利成果,就像教授的孩子,誰願意眼睜睜看著自己的孩子沒了呢∷運較卵罷頁雎泛苷!!�
專利私下交易路徑圖
第1步
牽線
專利代理機構暗中搭橋
記者通過採訪瞭解到,武漢市的近20家知識產權事務所或專利代理事務所,都有代辦申報專利的業務。如此一來,這樣的機構會掌握大量高校教授們獲得國家授權專利的基本情況。記者在劉芳所在的專利代理事務所看到,該所專利庫里的數據密密麻麻,專利所有人、發明人的具體項目和聯繫方式等,一目瞭然。
據劉芳介紹,每當有高校教授通過事務所代辦獲得國家授權專利後,他們都會順便問一句:是否需要代辦轉讓?如果對方需要,他們就會做個記號。之後,當有人上門來購買這些專利時,一座暗中專利交易之“橋”就初見雛形了。
第2步
篩選
中介機構尋找誠意買方
作為專利發明人的高校教授,一旦從專利代理機構得知有人要購買自己專利的信息後,就會先約對方私下裡見面談。當然,專利發明人對買方的要求也不低,劉芳對記者說,教授們平時都太忙了,所以也不是誰都可以去跟他們見面的。他們需要投資金額大、有一定誠意、合作可能性較大的對象,這就離不開中介去“把關”篩選,並隨時電話征求教授的意見。
第3步
接觸
多次面談敲定私下交易
一旦選擇好合作對象,雙方就會就合作方式展開接觸。在首次接觸時,教授主要是揣摩買方的心理,從而判斷出對方到底是想通過“公對公”與學校合作,還是可以私下合作。一般情況下,教授會在不斷深入的談話中,引導買方進行私下合作,因為這是一種“雙贏”的模式。
經過初次面談,教授基本上可以判斷買方是否有合作意向。對於意向明顯的,教授就會進行第二次見面,並帶對方到自己的“關係戶”企業里參觀。如此既可以提高教授的身價,給合作方留下良好印象,又可以為接下來的談判增加籌碼。
第4步
合作
用高校資源為企業研發
教授與企業合作開發專利的關係一旦確定,教授就會為企業提供一系列“售後”服務,主要是技術和人才支持。而這種“售後”服務,一般是雙方在合作前,賣方所許下的承諾。
如李傳利教授,在與一些企業建立合作關係後,他會帶著企業的技術人員去同行企業的生產線“參觀”,快速瞭解生產流程;他還會派自己帶的博士去對口企業,幫助對方搞科研。如果企業今後有什麼科研難題,他還可以利用高校實驗室搞研發。
第5步
套錢
聯手“套”取專項資金
就像李傳利所言,隨著一些教授和企業合作越來越深入,雙方下一步還可以合作搞科研項目,“套”取國家專項資金。2011年,李傳利曾聯合武漢、杭州等地企業,申報一個國家項目,共爭取到1000餘萬元的國家專項資金,僅杭州那家民營企業就獲得上百萬元的資金。
李傳利透露,企業跟教授合作,在爭取專項資金上會有優勢。他舉例說,在競爭省內一項科技專項資金時,深圳一家公司駐漢分支機構與武漢一家公司“爭”得非常激烈,而關鍵點就在於專家評分。李傳利有些“自豪”地告訴記者,他自己當時就是評審專家之一,“我還沒打分,武漢這家公司的短信就來了。你想啊,我肯定給它打高分;深圳那家公司自然分不會太高”。
從初期專利合作,到之後聯合對科技專項資金的“巧取豪奪”,一個灰色利益共同體就這樣形成了。
製圖:梁超
(原標題:揭開專利私下交易灰色鏈)
- May 22 Thu 2014 01:03
揭開專利私下交易灰色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