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英美核武關係 英美核武關係 鄭大誠博士 提  要 一、  二戰後由於美國「馬克馬洪法案」的通過,英美核武關係進入了一段黑暗期,兩國也分別發展自身的核武能量而未有交集。不過隨著一九五○年代美國政策的逐漸改變,兩國遂開始建立起相當密切的核武關係。 二、  在採用美製「北極星」潛射飛彈後,英國已經放棄維持獨力研發與製造完整戰略性核武的能量。對於美國的科技依賴亦成為英美核武關係的一重要面向。 三、  英美的特殊核武關係可由國際體系、地理因素、互利或依賴、計劃與決策、科技交流以及私人關係等六個議題加以討論,進而可對此特殊關係的本質提供一較完整的分析。 壹、核武關係的發展與起伏 在五個合法核子國家當中,英國是最早開始研究發展原子彈的國家。早自一九四一年九月,英國政府就決定開始研製原子彈,並很早就已有相當的技術突破。[一] 不過,隨著戰爭的持續,資源快速衰竭的英國終於在一九四三年初放棄了獨立研製原子彈的計劃,並決定派遣其菁英科學家,包括有「英國的奧本海默」之稱的潘尼(William Penney)博士至美國,加入美國的原子彈發展計劃。[二] 一九四三年八月的「魁北克協定」(Quebec Agreement)是二戰期間英美研製原子彈實力對比的重要分野。在此之前,英國擁有較佳的能力發展原子彈,甚至還曾拒絕美國的技術請求與參與。但「魁北克協定」則象徵了美國的研製原子彈已經超過了英國,同時風水輪流轉地,美國亦開始擔心英國會為獲取其先進技術而產生戒心。[三] 雖然如此,戰時合作使得美主英副的核武研究關係持續著。在一九四四年九月,羅斯福與邱吉爾又再度就相關問題達成了「海德公園備忘錄」(Hyde Park Aide-Memoire)。[四] 備忘錄中雙方認為彼此的核合作關係應可在戰後繼續進行,不過由於這備忘錄並未形諸文字,所以在本質上,此備忘錄後來也被某些人解讀為僅僅是兩國元首間的口頭協定。[五] 二次大戰結束後,美英兩國之間核關係分歧擴大。這不僅是因為彼時英國尚 烤肉食材未有足夠實力獨力研製原子彈,更也是因為杜魯門總統對英國猜疑的態度以及當時美國政府有復採孤立主義的趨勢。美國對昔日盟友的不信任在英蘇一九四二年十二月的「新」武器(即核武器)合作協議曝光後更為加深。一九四六年十一月六日,美國國會通過了「原子能法案」(Atomic Energy Act),亦就是俗稱的「馬克馬洪法案」(McMahon Act)。該法案嚴格限制美國政府不得將核武的有關資料與其他國家分享,這當然也包括了英國在內。自此英美兩國核武關係進入了黑暗期,在解禁前,即使兩國有一些核武及相關戰略性的交流,也只能是非正式的,也不得明顯違反「馬克馬洪法案」。此外,當美國參議員凡登堡(Arthur Vandenberg)及希肯路波(Bourke Blakemore Hickenlooper)在一九四七年發現羅斯福與邱吉爾的「魁北克協定」竟使得英國在實質上享有對美國使用核武的否決權時,兩人立時在國會威脅,指稱英國如果不片面取消此種權利,則將立時刪除對英經援。[六] 由於害怕失去馬歇爾計劃及其他相關援助,英國終於在一九四八年一月七日宣佈放棄此否決權。 美國此種態度使得英國對核武的看法產生改變。原本英國是希望能將原子彈置於國際共管的機制下以避免核壟斷。[七] 不過美方的轉變使得英國下定決心要發展自己的核子武器。[八] 除了民族自尊外,當時英國的一些政治人物也多認為,如果英國沒有自己的原子彈,美方是不會在兩國核武關係及相關戰略議題上給予英國正面對待的。[九] 事後證明,兩國間的核武關係在英國於一九五二年成為核子俱樂部的一員後逐漸獲得了重大改善。[十] 美國之所以願意開始與英國改善核武關係,分享一些核武的資訊,乃是因為英國已經擁有了原子彈,證明了自身已擁有某種核武能量。[十一] 在冷戰情美蘇情報戰下,有些核武資料既已可能為蘇聯所悉,因此也沒有隱藏盟友的必要,以避免資源的重覆浪費。此外,英國做為一個核武國家的戰略價值也是可以利用的。尤其是在歐洲戰區的對峙上,英國的核力量可以 濾桶發揮協同作戰的功能。因此,在一九五四年的修正案通過後,美國政府獲得允許可以將核武的外在特徵,包括尺寸、重量、外型、當量以及核爆後效果與其他國家分享,不過核武組件,包括彈頭的設計與研製資訊則不包括在內,同時也未允許政府可將美國核武置於其他國家管轄之下。 一九五七年十月,蘇聯成功試射了史普尼克號(Sputnik)人造衛星,此給予了美國相當的戰略震撼。同年十一月,英國試爆了百萬噸當量級的氫彈。[十二] 較諸原子彈,氫彈的試爆使得美國對於英國的核武發展更為重視,也強化了美國決定加強雙邊核武關係的決心。一九五八年七月一日,艾森豪總統與麥克米倫首相簽定了「雙邊防務用途之原子能使用合作協定」(Agreement for Cooperation on the Use of Atomic Energy for Mutual Defence Purposes)。這份協定允許美國政府可以在一定條件下將核彈頭的設計與製造資料與其他國家分享(但當時僅有英國合乎分享條件),並可同意核原料的轉移。[十三] 雖然完整的核彈頭轉移仍不被允許,不過這些資料已經足夠讓英國科學家利用美製W28彈頭,研製出英版的「紅雪」(Red Snow)氫彈彈頭。一九五九年的修正案更使得英美間可以合法購買或交換各式核原料,這一系列的修正案也使得英國在美對外核武關係中處於一個相當特殊的地位。[十四] 一九五○年代末與一九六○年代初是英美核武關係中一段十分重要的年代,其中又以一九六二年的「拿梭會談」(Nassau meeting)為最高峰。在英國本身的「閃光」(Blue Streak)飛彈與美國的「天雷」(Skybolt)飛彈計劃被相繼取消後,麥克米倫首相終於成功地向甘迺迪總統爭取到「北極星」(Polaris)潛射飛彈的軍售案。這不僅是兩國核武關係的重要里程碑,也建立了邇後英國繼續購置「三叉戟」(Trident)飛彈的採購模式。雖然如此,由於兩國政府的更迭以及對外政策的改變,英美兩國間的這種「特殊關係」(Special Relationship)在一九六○年代中、後期略顯緊張。兩國的核武及戰略交流雖然大體未變,不 永慶房屋過詹森總統對於英國撤出「蘇伊士運河以東」(East of Suez)的傳統勢力頗有微詞,同時也對英國對其越南政策的缺乏支持感到不滿。 英美雙邊關係在一九七○年代並未有重大改善,不過由於英國與德國兩強在歐洲地區的相對國力已經有所改變,尼克森總統遂決定將西德視為美國在歐洲的最重要盟國;而英國的希斯(Edward Heath)首相的反美情緒也是眾所周知的。為抵銷對美國的核依賴,希斯甚至還提議要合併英、法兩國的核武部隊,不過以何種形式則未明言。[十五] 還有分析家指稱,在考量提升「北極星」飛彈性能時,希斯還特別排斥採用美製「海神」(Poseidon)飛彈系統,堅持採取自力研發的「雪佛羚」(Chevaline)彈頭。英美兩國的這種關係在一九七九年發生了改變。柴契爾夫人上台後以重建英美關係為主要外交方針,藉由良好的私人關係,柴契爾夫人獲得了美國對於先進「三叉戟」二型D5 潛射飛彈採購案的同意。在一九九八年WE177飛彈/ 彈頭正式除役後,「三叉戟」二型潛射飛彈也是英國目前以及未來十年的唯一核嚇阻能量。 貳、核武關係之分析 核武國家間的關係總是十分複雜且難以用固定模式加以分析的。不過以英美兩國的例子而言,兩國所謂的「特殊關係」(Special Relationship)更是難以形容,必須要以多種角度出發,方能有效審視其特殊性。以下就對幾個議題來加以討論,試圖分析英美核武「特殊關係」的本質。 一、國際體系 在國際關係的主軸上,英國在二次戰後不久便確立了以北約與對美「特殊關係」做為兩大支柱的外交架構,並認為此乃為「核子時代國家安全的唯一依靠」。[十六] 與法國不同的是,英國願意接受冷戰結構下以美國為主的權力安排。做為一個次強權,或是北約內第二個核武國家(法國早在一九五五年即退出北約的軍事體系),英國認為此種影響力與國家利益的維護仍是足夠的。況且,雖然在核武技術上,英國需要美國的援助或轉移;不過在國際政治與戰略上,美國也需要英國在北約內的支持,[十七] 同時強化對英關係 婚禮顧問也有助於減低美國在國際社會的孤立感。[十八] 不過,對英國而言,在對外關係上採取親美的這種「大西洋策略」(Atlantic approach)也對其與其他歐洲國家,尤其是法國的關係有所影響。由於對美國的承諾,英國政府曾經拒絕了法國有關核武技術交流的請求;無獨有偶地,當一九七○年代英國開始注重以歐洲為主的外交及經貿政策時,法國也曾以牙還牙地毫不留情地對英採取否決權。雖然如此,與美國的「特殊關係」對於英國來說實在太重要了。美製潛射飛彈的軍售也是目前英國維持有效核嚇阻能量的重要因素。以致於在可見的未來,英國大概都不會放棄此種雙邊關係。 二、地理因素 由地緣政治的角度來看,英國與蘇聯在北極地區鄰近的地理位置造成了英國在戰略上的弱點,同時綜合國力上的差異也使得二戰後國力快速衰竭的英國難以獨力與超級強權之一的蘇聯相對抗。除此之外,英蘇在地理上的鄰近性也使得英國境內的核武設施與美軍基地特別容易成為蘇聯第一波核攻擊的對象,[十九] 在在都增加了英國在地緣政治上的脆弱性。 然而,從另一方面來看,如果運用得當的話,英國這種地點上的弱點也可以被轉換成優勢。在冷戰初期,由於核武射程與精準度的限制,英國遂利用其與蘇聯歐洲精華區的鄰近性,將英倫三島變為「獨特的大西洋橋頭堡」(a unique Atlantic bridgehead),[二十] 並提供了北約良好的中短程飛彈與海空軍基地以箝制俄國人。[二十一] 從政治的角度來看,這些基地與預警設施的部署不僅提高了英國在北約的政治地位;英國政府更也利用這些戰略資本成功地在與美國交涉核武軍售案時,爭取更好條件的核武轉移。雖然後來由於核武能量的提升,使得美國對於英國境內基地的戰略需求減少。[二十二] 不過英國這段將弱點變成優勢的成功操作,仍是十分值得注意的。 三、互利或依賴? 長久以來,歷屆英國政府總是一再強調其核嚇阻能量的獨立性,[二十三] 一些英國學者,如古倫 (A. J. R. Groom)也均認為英美間的核武關係是互惠的,彼此 室內裝潢都可從中得到相當的利益。[二十四] 舉例來說,兩國在一九五七年三月在百慕達(Bermuda)所達成決定在英國境內部署「雷神」(Thor)飛彈的協定就是一個彼此得利的例子。相同地,英國雖然經由美國的「E計劃」(Project E)配置了美製MK5與 MK7彈頭,彌補了當時英國核武的不足。不過美國也因此可在歐洲地區的核武部署與攻擊計劃上獲得更多優勢。此外,英國的「北極星」與「三叉戟」潛射飛彈雖然都是美國供售的,不過此兩筆軍售案的確也加強了歐洲地區的整體戰略核嚇阻能量,同時也增進了美英兩國關係。 話雖如此,不過也有不少人士認為英美核武關係根本就是「一邊倒」。所謂的「特殊關係」也只不過是「單行道」,絕不是有來有往的互惠關係。[二十五] 職此之故,由於這種「受制於人」的本質,即使英國政府一再強調其核武使用的獨立性,但在許多重要議題上,英國也只好妥協。比方來說,英國如果想獲得美國有關核彈頭的資料與數據,前者在有關核測試,甚至於禁試的議題上就必須有所讓步。其次,在一九六○年代,英國其實並不贊成北約成立「多國核武部隊」(Multilateral Nuclear Force)。不過在美國的壓力下,英國也只好表態支持。此外,在簽定「天雷」與「北極星」軍購案的時候,英國必須應美國要求,將其蘇格蘭境內的聖湖區(Holy Loch)基地提供給美國。而隨著英國越來越依賴美國提供戰略核武,前者亦在實質上更加融入了美軍的攻擊與部署計劃。[二十六] 四、計劃與決策 平心而論,由於核武彈藥庫大小的差異,英美兩國長久以來在聯合核作戰的地位就是相當不平等的。在二次世界大戰的最後一年,美國的確就在廣島使用原子彈的問題上「諮詢」過英國。[二十七] 在一九四五年七月四日,英國的威爾森元帥(Field Marshal Sir Henry Maitland Wilson)也確實代表英國同意了使用原子彈轟炸日本的計劃。[二十八] 不過,正如同邱吉爾所回憶的,「美國人從來沒有和我們討論過是否該使用原子彈。」[二十九] 所謂的「諮詢」也不過是美國人略盡「告知」的義務罷了。二戰後的發展 酒店經紀更是每下愈況。如前所述,英國對美國使用核武的否決權在一九四八年初就已經被迫取消。而當一九六二年古巴危機劍拔弩張之時,英國也不過只是被美國告知將有使用核武的可能性。在這場可能將所有歐洲盟國都牽連到一場核子戰爭的危機中,美國僅是單邊決策,並不考慮包括英國在內的其他盟國意見。 眾所周知,在北約體系內,戰略核武的計劃與使用是美英兩國的特權。不過,在聯合核攻擊計劃中,兩者的地位並不相等,美國獨大一直是北約核武政策的主要現象。此外,英美的初步聯合攻擊計劃雖然在一九五八年中即已制定完成,之後又增加或添補了許多相關計劃,不過兩國間的聯合計劃並不如外界想得那樣密切,甚至頗有以獨立為主,聯合為副之勢。 英國的艾伯禮將軍(Admiral Sir James Eberle)曾說,英美兩國的部隊不過只是互相協調(co-ordinate),而並不是合併(combine)。雖然兩國間有許多聯合計劃(joint planning),不過聯合作戰(joint operations)則是少之又少。[三十] 此外,誠如克拉克(Ian Clark)所言,隨著英國本身的核武規模日益縮小,英美間的所謂聯合計劃反映了英國對美國在作戰計劃上倚賴的增加。美國也藉由兩國核武實力對比的擴大,一步一步地減少英國核作戰的獨立性,並強化了其控制。[三十一] 面對美國的強勢,無怪乎各屆英國政府總是一再地強調自身核武的獨立性,以確保國家利益。 五、科技交流 自「馬克馬洪法案」解禁以來,英國藉由與美國核武科技交流的機會,大幅降低了其核武發展的成本,也使得英國雖然是五個合法核武國家中唯一沒有完整核武發展計劃的國家,不過其核武仍是先進而具嚇阻能力的。 具體而言,英國與美國的科技交流可以由兩方面來討論。在戰略核?具方面,一九五○年代末期,麥克米倫政府曾經想以「閃光」飛彈實踐英國獨立核武能量的要求,不過「閃光」飛彈計劃的中止使得大多數人咸認為英國不再具有獨力發展完整戰略性核武的能力。[三十二] 在英國決定採用美製潛射飛彈做為其戰略核嚇阻武器後,更多人相信隨著對美核科技依賴的加深,英 關鍵字行銷國或許已不再擁有戰略核武飛彈的研發能力了。英國的「戰略核武系統總處」(Directorate General Strategic Weapon Systems)自一九八二年起就開始有招募人員的問題,也造成了現有戰略核武科研能量不足的情況。[三十三] 不過,在核彈頭的研發上,雖然美國的資訊交流的確也幫了英國不少忙,英國倒是頗能維持一貫研發的能量。回顧過往,英國的科學家們在二次戰時就對美國「曼哈頓計劃」(Manhattan Project)的發展做出不少貢獻。在渡過「馬克馬洪法案」的黑暗期後,英國在一九五八年中藉由核武資訊交流的解禁,自美國方面獲得了不少核彈頭的設計與相關訊息,包括MK15/39、MK27以及MK28等三種氫彈彈頭與MK19、MK33(此兩者為八吋榴彈炮用)、MK25、MK31(此兩者為飛彈彈頭)以及MK7與MK 34(此兩者為多用途彈頭)等六種低於百萬噸級當量之核彈頭。相對地,英國也提供了美方英製「綠草」(Green Grass)、「黃砧」(Yellow Anvil)、一些發展中的氫彈彈頭,以及至少兩種以上的增壓型核彈頭。[三十四] 在後續的交流中,美方對於英國所研發出,可用於更輕且更穩定彈頭中的「超級章魚」(Super Octopus)內向爆炸系統感到十分興趣。[三十五] 此外,在有關彈頭內引爆物方面,美方科學家也驚奇的發現,原本極不穩定的美製PBX9404炸藥竟能被英方有效改進,大大增加了穩定性,而更能運用在低當量的核彈頭上。[三十六] 與美國恢復核武資訊交流後,英國仍舊維持核彈頭的研發能量。所以雖然英國也參考了美製彈頭,但在設計與實質上均有相當的不同。正如英國專門負責研發核彈頭的「原子能武器研究機構」(Atomic Weapons Research Establishment, AWRE)所指出,英國核彈頭與美製彈頭除了在設計上有所出入外,英國所採用的材料、生產技術,以及核武安全規範均與美國大不相同。[三十七] 英國的核彈頭絕不是僅僅複製美製彈頭而已。[三十八] 考諸以往的例子,「原子能武器研究機構」曾成功地將美製MK28 改進為「紅雪」。[三十九] 「雪佛羚」彈頭也是個成功改良的例子。[四十] 英國著名的 WE177 彈頭雖然亦參考了一些美製彈 ARMANI頭,不過整體上的設計與製造均是自力完成的。[四十一] 而三叉戟飛彈多類型核彈頭的生產更證明了英國研製核彈頭仍然具有世界一流的水準。[四十二] 許多英國人咸認為,所謂核武的獨立性指的是其戰略核武的最高使用權與所有權必須為英國政府所擁有與控制,[四十三] 但核武本身卻不必然均須由英國所製造。否則的話,為了要獨力維持第一流的核嚇阻能力,資源有限的英國可能必須耗資無數,且研發結果亦無一定的保證。也因為如此,除了在戰略核武軍售案外,英國認為有必要藉由與美國的「特殊關係」加強核武科技交流,[四十四] 以在減少本身的研發成本的情況下,繼續使英國能維持小而強的核嚇阻能力。 六、私人關係 領袖間的私人關係的良窳是英美核武關係發展的重要因素。在二次大戰期間,羅斯福認為邱吉爾是個可平起平坐的盟友,所以他才慷慨地在一九四三年簽訂了「魁北克協定」。[四十五] 麥克米倫與艾森豪的關係也十分特殊,因為前者曾在二戰時擔任過後者在北非的政治顧問。也由於這一層的私人關係,使得麥克米倫可以在艾森豪面前極力爭取英國的利益,並致力於修補因蘇伊士運河危機所產生裂痕的英美關係。[四十六] 麥克米倫的私人友誼也延伸到年輕的甘迺迪總統。後者曾不隱瞞地承認,麥克米倫是他「最早認識、最為欣賞以及最常見面」的外國領袖。[四十七] 事實上,麥克米倫與甘迺迪間的良好互動象徵了二戰後領袖間私人關係的頂點。麥克米倫之後除了柴契爾夫人與現任的布萊爾外,也許再也沒有一個英國首相能像麥克米倫一樣在白宮那樣具有影響力。 雖然一般來說,英國首相在二次大戰後總是希望能與美國總統維持良好的關係,不過隨著政治主張與個人性格的不同,也不是所有的情況都能如此。舉例而言,當杜魯門於一九四五年繼任美國總統後,其對於維持戰時的英美關係並不熱衷,他個人對於英國的政治人物也沒有什麼特別的好感。而當時的英國首相艾德禮(Clement Atlee)也常被美國政界認為「無聊且缺乏生氣」,[四十八] 艾德禮也從來沒有與杜魯門發展出良好的私人關係。[四十九] 在「馬克馬洪法案」通 吳哥窟過後,許多英國人民認為要是邱吉爾還執政的話,這種情況就不會發生。[五十] 不過當邱吉爾再度上台並尋求與艾森豪回復較為正面的英美核武關係時,後者也沒有給他什麼面子。之後一九五六年的蘇伊士運河危機更使得伊登(Anthony Eden)首相與艾森豪的關係跌到谷底。[五十一] 在一九七○年代,威爾遜(Harold Wilson)與詹森的關係從未和睦過,不過後來威爾遜倒是能與尼克森發展出較好的私人情誼。[五十二] 參、結 論 經過數十年的發展,英美之間在核武關係上,除了早期「馬克馬洪法案」的黑暗時期外,基本上已經建立起相當密切的關係。眾所公認,英美的核武關係是「特殊」的,不過其特殊性並不是僅基於單一政治上的面相,而是必須要由多方面的切入與了解,方能盡窺全豹。有鑒於此,本文就國際體系、地理因素、互利或依賴、計劃與決策、科技交流以及私人關係等六個議題加以討論,希望能對英美核武關係提供一較完整的分析。在國際體系與地理因素方面,英國頗能藉由本身的既有資產與心態調整,經由英美間的特殊關係,甘於在北約體系中做為一個二號核武國家以獲得政治影響力。在互利或依賴的討論上,英國國內對於英美核武關係的本質看法不一。不過在核武的聯合計劃與決策方面,美國明顯地並沒有給予英國平等的地位,這也是為何英國一再強調其使用戰略核武獨立性的原因。在核武科技交流方面,自採用「北極星」潛射飛彈做為主要戰略核武後,英國就決定將循特殊關係向美國採購戰略核?具,放棄了完整發展戰略核武的計劃。在核彈頭方面,英美兩國倒是建立起某種互相啟發的關係。雖然在兩國在恢復核武資訊交流後,英國不再需要耗費太多的資源研製核彈頭,不過基本上英國仍能保持一貫研發或改良之能量。在私人關係方面,白宮與唐寧街十號在交流上雖然也有潮起潮落。不過大致而言,英美兩國領袖間的私人關係還算和睦,因此在某種程度上,也提供了兩國「特殊關係」的發展基礎。 [一] Ian Clark, Nuclear Diplomacy and the Special Relationship: Britain’s deterrent and America, 1957-1962, (Oxford: Clarendon Press, 1994), p. 襯衫22.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gi23giupv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