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中新網寧波9月19日電 (記者 徐小勇 實習生 李佳贇)“彌勒文化講求‘放下’,對解決人的精神困惑,助力社會和諧很有幫助。”在9月19日舉行的海峽兩岸心理學與彌勒文化的整合學術研討會上,中國社科院學部委員、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員魏道儒在作主題發言中如是說。
  傳說中的浙江奉化布袋和尚慈眉善目、袒胸露腹,其笑意盈掬的神態貼近百姓,使人忘卻煩憂,又稱“歡喜和尚”。作為佛教界公認的彌勒化身布袋和尚的祖庭、彌勒道場,千百年來,奉化雪竇山中的大肚彌勒像笑迎四方朝聖者,規化了無數浮躁功利之心。
  長期從事佛教研究工作的魏道儒一直對彌勒文化與心理學的整合問題比較關註。他認為,大肚彌勒傳達的是一種慈行天下、和樂人間的寬容與釋然,這種精神有助於提高當代人的精神生活質量、解決人與社會及自我的矛盾,因此擁有其歷久彌新的現代價值。
  “人們總是認為現實生活並不圓滿,進而燥鬱煩悶,但有些人雖然身無長物,卻仍舊滿足釋然。”臺灣大學外國語文學系學士、中華維鬘學會理事長鄭振煌認為,物質並不衡量幸福的標準,萬法為心,應從內心深處加強修煉,生髮智慧。
  對此,鄭振煌解釋稱,隨著現代化進程不斷深入,人們的焦慮與抑鬱也越來越嚴重,但只要驅逐內心的貪嗔痴,從源頭深處瞭解身心,就能夠斷除封閉,看到洗滌心靈後升華的世界,而彌勒文化將可以為這種心理修養帶來諸多益處。
  國際禪學大師洪啟嵩則期待彌勒的“大肚能容”文化可以在新一代年輕人中發揮獨特的正能量作用,用慈悲的力量與自己和解,與他人和解,收穫愛的能力,由此“產生擴大性的能量,對所有人都真心相待。”
  “彌勒文化是一種未來學,會對人類未來產生影響。”洪啟嵩認為,人類文明的發展致使佛法中的部分內涵超越宗教的範疇,隨著彌勒文化中超越心理學的內涵逐漸被提煉,將有望在未來建構彌勒心理學的概念,以幫助現實人生緩解衝突,收穫喜樂。
  “中西方文化存在著諸多交匯點,彌勒文化與心理學就是求同的典型。”中共奉化市委書記張文傑指出,彌勒文化中蘊含的包容、和善、智慧、幽默、樂觀等精神展示了豐富的人生智慧,與中華民族傳統的和樂文化息息相通;而心理學作為國際上新興的學科,立足於幫助現代人心理健康和心理療愈,推崇由己及人的社會進步與發展,“兩者在個人的完善、群體的理性、社會的和諧上有著同質的追求和目標,在義理與方法上有諸多相互印證之處。”
  “當心理學與東方傳統文化相結合併形成精髓,兩者定會獲得倍加旺盛的生命力。”張文傑相信,這種“文化聯姻”的發展模式將不斷促進禪學與心理學的深度交融,強化中外交流的廣度與深度的同時,還能促使傳統文化轉化為現代社會發展的助力。(完)  (原標題:兩岸專家談彌勒文化:現代人要善用和樂智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gi23giupv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